9月20日学校举行第37期名师工作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来自商学院的教学名师郭家秀老师以《丝绸之路上的人和风景》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以及丝绸之路背后的感人故事。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近30余名教师踊跃报名参与。
(参加教师合影)
首先,郭家秀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地位。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在甘肃省的必经之道,由于河西走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河西走廊见证了中华帝国的兴衰。
接下来,郭家秀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张骞、霍去病、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常书鸿及女儿常莎娜、樊锦诗等重要历史人物,这些人见证和河西走廊不同时期的荣辱兴衰。
张骞公元前139年出发出使西域,公元前126年回长安。主要目的是寻找大月氏部落,实现汉武帝的“隔绝羌胡”目的。他的出行踩出了丝绸之路,艰苦卓绝的13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有“凿空西域”之功。霍去病墓短短23年的人生中,出道即使巅峰,三战河西走廊,将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从此汉家政权在河西走廊“列四郡置两关”,并开始经略西域。
(教学名师郭家秀做分享)
王道士见证了敦煌莫高窟荣辱的全过程。首先来的两位探险家是斯坦因、伯希,他们将藏经洞经书中最经典、最精美的经卷带至英国、法国。华尔纳更是直接在莫高窟里盗取壁画。之后,俄国,日本,匈牙利等国的探险者陆续来到莫高寻找机会。之后,莫高窟的经卷、壁画散落在世界各地。
常书鸿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致力于壁画的保护和宣传,去世后就葬在莫高窟九层楼的对面,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常莎娜是敦煌艺术图案研究专家、敦煌服饰研究专家,致力于研究和宣传莫高窟壁画的服饰和图案。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致力于保护莫高窟文物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系列作品,上线“数字敦煌”,让游客可以线上欣赏壁画。虽然莫高窟终于一天会消失,但是“数字敦煌”一直可以展示绝美的壁画,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里程碑。
最后,郭家秀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张掖七彩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的美景、嘉峪关关城的壮观、敦煌莫高窟外观、《又见敦煌》大型实景演出、南八仙魔鬼城、大柴旦翡翠湖、茶卡盐湖、青海湖的美景。
本次工作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但大家似乎依然沉浸在那些富有历史沧桑与厚重的感人故事中。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张骞、常书鸿、樊锦诗等杰出人物身上,深切体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深刻内涵。大家不禁对丝绸之路心生向往,期待去亲眼目睹敦煌的千年风雨沧桑,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