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强化新教师的师德意识,引导新教师树立以“四有好老师”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师德观,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9月16日学校开展2022年新教师“师德工作坊”。结合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工作部四位干事(张旭、隗钟乐、陈一、耿松)作为工作坊带领人,与20余名新教师共同研讨师德师风建设典型案例,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工作坊上,新教师被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教师工作部干事作为带领人,聚焦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其中一条,并结合与该准则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带领并组织新教师分享自身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感受。研讨过程中,新教师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愉快的研讨之后,四位带领人分别做小组总结。
结合职业行为准则“自觉爱国守法”,带领人张旭老师总结到:作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爱国与守法的理念,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明白,我们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我们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身为高校教师如何践行爱国与守法?一方面我们自身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其中关于教师职责和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自觉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做一名优秀“四有”老师。
结合职业行为准则“传播优秀文化”,带领人隗钟乐老师总结到:基于网络热议的典型案例(某大学老师上课课件中出现歧视女性言论、毒教材事件),大家各抒己见,对于传播优秀文化展开了讨论,界定了何谓优秀文化。其中我们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是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好的文化氛围滋养,要积极接触传统优秀文化与正能量,而不能游走在灰色边缘和一些封建迷信,受文化糟粕的侵袭。其次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做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最后,教师在传播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谨慎,授课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其相应的课件教材以及学习资料需要老师精心筛选,再展现给学生。
结合职业行为准则“遵守学术规范”,带领人陈一老师总结到:通过前些年发生的“翟天临事件”以及新近爆出、依然在发酵中的“陈春花学历涉嫌造假”等事件的引入,以及教育部今年曝光的违反师风师德事件中江西某高校教师论文抄袭一案的解读,可以看出在科研压力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老师能恪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但依然有个别教学科研人员基于各种利益的需求选择铤而走险。新教师也分别对当前背景下学术不端各类成因的探寻,不同学科间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具体该如何区分和界定进行了讨论,也对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一并探讨了如何避免陷入学术不端的陷阱这一话题。
结合职业行为准则“坚持言行雅正”,带领人耿松总结到:通过与新教师分享有关教师失德失范行为的网络热词云图,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相关行为的恶劣影响,深入浅出地叮嘱新教师要筑牢立德树人的言行底线,把教育部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作为防范警示线。课堂内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作风正派,自重自爱,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其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此次新教师师德培训首次以“师德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新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丰、体会深、感触多。工作坊上新教师的发言至情至真,能够畅所欲言,有助于新教师深刻理解师德师风的时代内涵,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对推进贯彻落实《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积极意义!